查看原文
其他

王诺诺 X 王侃瑜《春天来临的方式》:故事从春天开始

伦敦中国科幻协会 科幻巴别塔 2023-05-26

再次感谢王诺诺和王侃瑜老师参加本期的研讨!

另外,本次活动也是“伦敦中国科幻协会”发起人之一陈裕彤(Angela)主持的最后一期研讨,感谢Angela三年如一日的贡献~

从下期活动开始,我们会邀请几位新的小伙伴一起来主持活动!大家可以后台回复“新朋友”来看看详细的个人介绍

同时,我们的小王同学也为《春天》撰写了短评,大家可以回复“春天”查看推送~




研讨回顾(略有修订)

Angela:

祝贺侃瑜姐和诺诺老师新书出版,第一个问题请教侃瑜姐,您编辑这本书的想法是怎样得到的灵感?您为什么会选择收录这些作者和作品?为什么选择《春天》作为封面故事?

王侃瑜:

这本选集的故事也是要从2019年的春天说起。我记得那是在四月,Emily Jin(金雪妮也是这本书的co-editor)和我一起为了一场活动去纽约。我们和Tordotcom出版社的两位编辑(Lindsey Hall和Ruoxi Chen)一起吃午饭,很自然地,我们想到,不如我们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想到了一个让我们都很兴奋的想法:组建一个全女性、酷儿团队一起创作、翻译、编辑一本选集。回到中国后,我联系到了于晨老师并且邀请她加入我们一起筹划这个项目。

起初,我主要负责联系那些我很敬佩的作家们,其中就包括王诺诺。我们想要把她们的作品翻译成英文,所以我请求作家们推荐她们自己很满意的作品。拿到这些作品之后,我和于晨先仔细通读了一遍,然后给美国的编辑老师列出了一个推荐列表,她们们给出了反馈,并且选出了一些她们感兴趣的作品。根据反馈,我们联系了更多的作家,请求她们介绍更多的作品。在这种动态协作下,我们有了一个作品集锦。

这些作品每一篇都很独特,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春天来临的方式》,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作者王诺诺借鉴了诗歌韵文,神话故事,将其与科幻元素相结合。我认为编选这个选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很令我们骄傲的过程。我们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个不那么传统的、有更多元风格的故事集,我们也提供了一个机会给大家更多的了解,由中国女性和酷儿创作者创作的幻想文学(fantastic literature)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请诺诺更多的聊聊她自己的作品。

王诺诺:

实际上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经历。这是我第一次得到把作品翻译成英文的机会,也有机会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我和我的作品。我也很开心我得到了封面故事的机会,十分感谢侃瑜。在《春天来临的方式》这篇小说中,我加入了许多中国哲学和汉字元素。我希望这种中国神话和科学的结合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独特的阅读体验。

历经3年的筹划,《春天来临的方式和其他故事》在2022年春天终于和读者见面!(Twitter: @kmkirtland)

Angela:

《春天》不仅收录了小说作品,还有几篇很不错的评论文章,从各个角度讨论了中国女性和酷儿群体对科幻做出的贡献。请问这是您约的稿子,还是大家不约而同有感而发?您觉得科幻界女性儿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其背后显示出了哪些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转变?

王侃瑜:

在我们刚刚开始构思《春天》的时候,我们便想过在文集中补充评论文章,就像刘宇昆在他的选集《看不见的星球》和《碎星星》。除了小说之外,我们也想给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提供一个更大的背景或者说上下文。我列了一个名单,初步想了想有哪些学者我们可以联系,然后我拜托她们每人初步构思一个摘要,大概介绍一下她们准备写的文章内容。对于一些评论家来说,她们都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兴趣,比如说倪雪亭的文章有关中国女性作家创作的网文(net novel),金雪妮写了一篇关于从认知科学角度看翻译的文章。对于其它文章,我们和作者一同商定了主题,匡灵秀(Rebecca F. Kuang)和王艺霖(Yilin Wang)的文章都从她们自身的写作和翻译经历出发,介绍了她们在此过程中的思考;耶鲁大学教授石静远(Jing Tsu)贡献了全面深入而短小精悍的文章,讨论了中国科幻和性别建构的问题。

我们十分开心地看到,这些文章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仅仅局限于科幻小说场景之中,也涉及了很多其它的相关问题。另外,在Tordocom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们这本选集的有声书版本也请了一位很出色的朗读者,他们也联系到了插画家阮菲菲,绘制堪称完美的封面。对于这本文集,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匹配译者和作品,争取为每篇小说找到最适合的人选。王诺诺《春天来临的方式》的译者便是著名作者匡灵秀,她获得了牛津和剑桥的硕士学位,个人经历和诺诺很像。诺诺和匡灵秀都是天赋异禀的女性作家,我们十分开心看到译者和作者之间有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当我看到最终翻译出的作品时,我觉得真的棒极了。

匡灵秀是美国华裔新锐作家,在2020年凭借处女作《罂粟战争》获得惊奇奖最佳新人(Astounding Award for Best New Writer)

Angela:

谢谢侃瑜老师分享!我们来看故事本身,这篇小说以神话为基础,而科幻的神话叙事也是目前大家讨论很多的话题。请问诺诺老师,您为什么选择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汲取“科幻”的灵感?或者说,我们不必拘泥于狭义的“科幻”定义,因为科幻和神话本身便是一脉相承的同一体裁?

王诺诺:

几年前,我看了一部改编自中国神话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这部电影有十分巧妙的颜色搭配,就像中国水墨画一样。不过,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有些过于直接,不够细腻。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少女遇到了一个男孩,男孩为了拯救女孩而落入深海死去。最终男孩转世成了一条鱼,女孩爱上了这条鱼并把鱼带回她的村子,小鱼长成了北溟巨兽“鲲”(中国神话的上古神兽)。神不喜欢人类照顾“鲲”这个举动,因而降了灾祸到整个村子。在电影的最后,女孩和鲲在一起并为他们的爱情和自由而战。这是一个很好的爱情故事,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方式去表达爱。我认为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更加的内敛、文雅、慷慨。所以我保留了“鱼”、女孩以及其他的设定,但是我改写了整个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我们在远古时期的祖先当然没有任何现代科技来理解季节变化的本质,不过这不能阻挡他们的好奇心。四季是如何更迭的?日光是如何变化?他们发展了一套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去解释这一切,所以我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理解这个世界,去想象他们会如何体会到这个世界,所以我把这些想法放到这篇小说里。

《大鱼海棠由梁旋、张春联合执导,上映于2016年7月8日

Angela

请问诺诺老师,这样的创作风格在您其它作品中也可以见到吗?还是说《春天》这篇小说是您独特的尝试?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中国性”(Chineseness)这个概念,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品译入英文,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些来自中国的故事有哪些特别之处?请问您在创作过程中,对这个概念有没有产生一些新的理解?

王诺诺:

相对来说,《春天》是比较特殊的一篇作品,我其它的作品可能更加偏向传统的“科幻”题材。而对于“中国性”,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传统哲学里寻找灵感。中国哲学讲究平衡,在阴和阳、生与死等看似对立的概念中,建立某种基于交流、融合、稳定的中间点。当然,理解、解释这些概念并不容易,所以我试着通过小说的方式来向读者呈现我的思考。不管是中国还是英语读者,我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哲学对自然的理解,可以感受某种与先前经验不太一样的处事方式。

王诺诺的首部个人选集《地球无应答》在2019年出版

王侃瑜:

当时在酝酿小说集的选题时,我和于晨老师其实也讨论过类似的话题。一开始,我们想把挑选故事的重点放在“性别”这一主题,不过Tordotcom出版社编辑Lindsey Hall and Ruoxi Chen却对故事中的中国元素和东方想象更感兴趣。那时候我们也拿不太准,如果我们仅仅收录“东方感”比较强的作品,会不会落入一种“东方主义”的陷阱?不过后来我们决定不再纠结这么多概念,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选择我们认为“好”的作品。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性”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的身份和文化标识,书中收录的作者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准确地表述究竟什么是“中国性”,不过我相信这个概念带来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中国作者的科幻叙事因而也展现出某种另类的特色。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些特色视为“正统的”(authentic)中国科幻,而不是西方作者的东方主义科幻。这些小说的目标受众其实并不是英语读者,而是中国读者,所以作者写作的时候,肯定也没有想着去主动宣传“中国性”。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作品恰恰是最自然的作品,它们没有刻意包装自己,成为旨在“出口”的文化产品。在最近几年,中国科幻和世界科幻团体取得了越来越深入的沟通和合作,于是对于“中国性”的讨论也越来越频繁,但这个概念毕竟还是新兴的概念,是跨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思考太多女性主义的议题,只是顺从本心,来书写自己喜欢的故事。不过在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之后,很多人便问我身为女性作者的创作感受,他们想了解我的经历和思路同男性作者相比有何不同。我当时在想,人们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仿佛科幻有一个男性化的标准,而与这个标准不同的其它作品,就会被打上“新异”的标签。打这以后,我倒是开始有意地在故事中融入更多的女性主义元素,想着要回击这样的观点。或许女性中国科幻作者对“女性主义”的思考,和我们今天对“中国性”的讨论有些许相似之处。

科幻的“中国性”在今年的“牛津中国论坛”上再次成为焦点

老吕:

《春天》这本文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小说本身,还包括其中收录的5篇评论性文章,这些文章应该都是用英语写的,不过在文集的中文版中,只有耶鲁大学石静远老师(Jing Tsu)关于女性主义的文章本翻译过来,请问侃瑜老师,您当时为何挑选这一篇收录在中文版?另外,很多小说集中都也都收录过评论文章,比如刘宇昆编辑的《碎星星》(Broken Stars),不过一般来说,评论文章和小说会被分在不同的板块,而在《春天》中,您把评论和小说穿插在一起,请问这样的安排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侃瑜:

这是于晨老师的建议,《春天》中文版的出版社是上海文艺出版社,而于老师恰好在这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我们讨论过是不是需要把所有的文章都翻译成中文,但据她对市场的观察,很少有中文小说选集会收录评论文章。于老师之前也接手过韩松和宋明炜老师的文集,这些出版项目也都非常成功,所以我们选择相信于老师的经验。

在我们收录的五篇评论文章中,其中三篇是对科幻翻译的讨论,虽然一些中国读者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但这显然并不是大多数读者关注的主要内容。考虑到中国的市场接受度和读者偏好,我们只选择了石静远老师的《性别建构和中国科幻的未来》,她的文章从历史出发,介绍了中国科幻与性别研究的联系,能够给更多读者带来启发。

石静远,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和文化史

至于文集中小说和评论的排列顺序,这实际上是Tordotcom出版社编辑的安排,而且最终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在两种文体之间搭建了一个可供交流的空间。可能有些读者这对其中的小说感兴趣,也有读者更希望看到偏学术的研究,不过这样的编排能够鼓励他们阅读更多样的文章,能够将文本与学术讨论联系起来。

我可以再和大家讲讲我们是怎么选择这个书名的。一开始,我们在合同上就写的题目“一本中国女性及非二元性别群体编纂的科幻及幻想选集”(A Chinese Female and Nonbinary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Anthology),其实相当于没有名字。在我们确定了目录然后开始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仔细讨论了一下文集的标题,有了几个选项。我们把这些选项给Lindsey Hall和Ruoxi Chen看,其中包括《春天来临的方式》,她们都觉着这个当书名特别好。因为,我们是打算在春天出版这本书,而英文版是在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这天发行的;第二,我们现在还是在疫情当中,世界局势动荡,包括战争、憎恨、歧视等等这些,我们经历着这些灰暗的东西,像是在经历漫长的寒冬,所以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世界带来一些春天的感觉,让读者对未来有一些美好的想象,感受到春日的万物生长、百花争艳带来的滋养。

Angela:

今天是英国夏令时的第一天,所以从现在开始白天会越来越长了,我觉着在这一天来讨论这本书非常应景。同时今天也是英国的母亲节,也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日子。

Scarlet:

我非常喜欢诺诺故事里面的第三节,对于春天的描写非常生动,让人开心,非常有画面感,像是在看动画片。你会想要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吗?

王诺诺:

我刚才提到,故事灵感的来源正是影片《大鱼海棠》,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所以我用完全不一样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一下。大家在读我的故事的时候可能会对号入座一些动画片里面的角色,但是我觉着如果我这个故事制作成动画片或者电影的话会更好看。

老吕:

我有个问题想问诺诺,是关于书里收录的你的另一个故事《山和名字的秘密》,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是以湖南为背景的,故事里面中国在一直发射火箭,很多火箭掉落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有个村子里有很多火箭残骸,这个村子有他们自己的神话传统,他们利用大山来解密,一些人可以借此看到未来。这个故事的文化烙印非常深,我可以感觉到不是以汉族为故事背景的,而是别的少数民族,这就让我再次想到了刚才聊过的“中国性”。几周前我在参加牛津的中国论坛里面,与会的学者也探讨了这个概念。可以说,我在伦敦呆得也算比较久了,基本上所有和中国科幻相关的讲座、研讨会等文化活动都会提到这个术语。由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在提起这个术语的时候它不光包含了汉族,其实中国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是十分多元的,当然我们可以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所以我想知道我们以后可以利用这些少数民族元素来写科幻故事吗?

王诺诺:

这个故事其实是基于一个叫做《天降》(Falling From the Sky, 2009)的纪录片写成的。这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火箭掉落到一个村子里,它不但摧毁了村庄,还导致一个女孩遇难。我把它改写成了一个科幻故事,还利用了苗族文化作为故事背景。但是我自己其实是汉族人,所以描写不是我自己的文化还是很有趣的,在我写这个故事的两周里面,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土生土长的苗寨姑娘,我觉着利用这个背景给故事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和一种独特的美。

《天降》由张赞波指导,于2009年上映

王侃瑜:

这里我补充一点,诺诺讲说自己一个汉族人写了苗族的故事,在美国出版市场,编辑们十分关心少数民族主题的真实性,所以我们让诺诺去找了苗族读者来核实故事的细节,还好后来找到了一个,也确定了她写的那些都是对的,她的背景调查做得很详尽。

Angela:

我觉着老吕的问题更偏向说是作为一个汉族人,是否取得了少数民族人们的许可来写他们的故事?就相当于比如说要一个男性或者非二元性别作者来写一个女性的经历。我觉着去找一个来自这个文化背景的人来做审读是很不错的,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不同民族作者之间的合作。

最后,请问两位嘉宾目前有新的写作或者活动计划吗?

王诺诺:

我最近在写一个长篇,这个故事已经写了三四年了,是个大部头,我还在努力在截止日期前交上稿子,最近蛮艰难的。

王侃瑜:

我现在就是在做我的博士项目,是关于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的。我还在写一些短篇,不过目前还没有长篇的打算(笑)。


撰稿:丹雪、老吕、张璇
编辑排版:小王
研讨回顾汇总:
31. 潘海天 《饿塔》:极端情境的伦理拷问
30. 念语X倪雪亭《九死一生》:中国“全景”与机器人叙事
29. 燕垒生《瘟疫》:在黑暗中呼唤光明
28. 陈楸帆《假面神祗》:“后真相”时代的身份建构
27. 夏笳《汨罗江上》:科幻互文与“幽灵种种”
26. 赵海虹《一九二三年科幻故事》:科学奇幻与历史叙事
25. 提沙《毕业考试》:初探“后奇点”时代
24. 韩松《我的祖国不做梦》:梦游、巨怪与新时代的梦
23. 吴霜《捏脸师》:科幻中的神话与梦境
22. 未马《从前慢》:时间与情感的空头支票
21. 程婧波《倒悬的天空》:女性主义与文学“对称”
20. 颜歌《异兽志》:异兽、永安与边缘社群
19. 白乐寒《扑火》:赛博时代的“那喀索斯”
18. 慕明《涂色世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17. 宝树《灯塔少女》:永生、异化与加速主义
16. 万象峰年《雾中袭来的远方》:互为远方的异托邦
15. 糖匪《无定西行记》:逆熵,复魅与空间叙事
14. 阿缺《宋秀云》:母亲、黑猫与地下室
13. 王侃瑜《语膜》:语言的围城与世界的割裂
12. 顾适《为了生命的诗和远方》:藏身海底的乌托邦
11. 陈楸帆《匣中祠堂》:复制的艺术与失落的“灵光”
10. 张冉《晋阳三尺雪》:丝绸朋克与复古未来主义
9. 夏笳《2044春节旧事》:总把新桃换旧符
8. 韩松《末班地铁》:瓶子、幻影和价值符号
7. 马伯庸《寂静之城》:灰色城市与彩色泡泡
6. 王晋康《转生的巨人》:资本话语中的价值量化和身体隐喻
5. 陈楸帆《荒潮》:嗜血资本与毒性话语
4. 夏笳《心理游戏》:AI与偏见
3. 刘宇昆《狩猎愉快》:猎物与猎手的生存困境
2. 刘慈欣《流浪地球》: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1. 郝景芳《北京折叠》:希望、幻灭与后人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